查看原文
其他

请呵护那些令你痛心疾首的“坏习惯”

周凤琴 三点一弯钩 2022-11-03

点击蓝字获取更多干货↑↑↑

▽点击音频听文章

主播 | 无声


从初中二年级那年开始拔头发,后来断断续续(因为学习时间紧张)直到上大学开始,近十几年了越来越严重,现在几乎没有留过长发,没去过理发店,严重到拔到秃噜着头皮,出门戴假发!


请问老师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改掉这个习惯呢?

 

这个也跟童年经历有关吗?从小是不被允许犯错的,记得有一次不是犯了什么错,仅仅是邻居家孩子回家说了成绩而我没说,但明明比他考的还好。


爸爸知道后就问我,他越问我越不说,我越不说他越恼火就动手打我,好像是当时揪了我的头发!我非常生气,一直以来的父女关系就是对抗,无交流。


好在通过自己学习心理学现在和父亲的关系和解了,但是就是拔头发这一点改不了,到底什么原因呢?


安安,你好!


在众多来信中,我首先看到了你这一封,尤其是当视线停留在“严重到拔到秃噜着头皮,出门戴假发”时,我感受到钻心地疼,所以想以最快的速度回信,希望给到你一些支持和帮助。


当你问“请问老师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改掉这个习惯呢?”时,背后的潜台词好像在说,拔头发这个习惯是坏的,不好的。我不知道你看到我回信的标题,会不会感到有些疑惑:既然是“坏习惯”,当然是要改正了,怎么还要“呵护”它呢?且听我慢慢说来。



首先,我们要知道,“任何行为都是有功能的,哪怕这个行为在外人评价为不好的,但对于本人来说,总是利大于弊。


如果有可能,你可以回想一次最近拔头发的全过程。边想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:在拔头发之前,发生了什么事,当时你的情绪是怎样的?当你拔完之后,这些情绪又有哪些变化呢?


当你回答完这几个问题的时候,可能隐隐约约知道拔头发这个动作的心理意义了。


和你一样,日常生活中,被大家定义的“坏习惯”有很多,比如有些人爱咬指甲,有些人爱打电脑游戏,爱看电视,有些人喜欢抽烟,还有些人经常酗酒。


我们经常盯着这些“坏习惯”本身,认为有这些“坏习惯”的人出问题了,需要马上改正。比如不该咬指甲,不应该沉迷于电脑游戏,应该早点戒烟戒酒。


有时候,那个有“问题行为”的人一开始也下定决心要“改正问题”,可是往往三分钟热度,坚持没多久就放弃了。


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行为本身的问题,然而真正出问题的,却是行为背后的关系。


你说“一直以来的父女关系就是对抗,无交流”。在信中你讲了童年第一次拔头发的事,爸爸动手打了你,你非常生气,这个气你没有撒向爸爸,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爸爸太强大了,以至于你没有勇气向爸爸表达你的愤怒,转而将这种攻击性指向了自己,用把头发这种方式表达出来。


你说和父亲的关系和解了,我不知道和解走到了哪一步,是面上没有冲突了,还是说关系真的理顺了。


你可以回顾一下近十几年,每一次拔头发都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进行的,和哪些人进行互动的结果呢?


假如这些人里面都没有爸爸,那么拔头发这件事虽然是因爸爸而起,但是不全和爸爸相关了,它已经成为你压抑愤怒、宣泄痛苦的一种行为模式了。


日常生活中,很多的行为都是因为关系出了问题。比如孩子爱咬指甲,可能是父母对学习的期望值太高,孩子在自行缓解学习的压力;

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有可能是现实人际关系严重受损,电脑游戏成为其最后的救命稻草;

丈夫酗酒,有可能对妻子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情绪,通过酗酒得以发泄。


当我们理解了行为的功能之后,就对所谓的“坏习惯”多了一分包容,它是我们的朋友,帮助我们更好地活下来。



当然,时间久了,这样的习惯会伤害到自己,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“坏习惯”能够消失,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我们需要走一个“曲线救国”的路线。


首先是接纳“坏习惯”,不做任何的评判。其次是看到“坏习惯”背后的呐喊和真正诉求。然后是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这个“需求”。最后原有的“坏习惯”就会逐步得以改善。


举个简单的例子,曾经有一个网友这么说,自己的小孩特别喜欢看电视,一打开就停不下来。


网友学过心理学,知道不能简单粗暴地干涉,比如直接关掉遥控器。可是,看着孩子如此“虚度光阴”,内心还是很焦虑啊。


后来,她对孩子说:“宝贝,妈妈发现隔壁小区新开发了一个娱乐场地,妈妈想带你看看,你愿意吗?”没想到孩子很爽快地答应了。一到外面玩得很开心很投入,根本就不惦记动画片了。


“看来是我平时太忙,忽略了孩子,陪伴得太少了,所以孩子才会选择让动画片来陪伴自己。”领悟到这点,这个网友不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“沉迷动画片”的问题了。


对于你而言,换种方式建设性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也许是今后的方向,这些都是通过今后的学习可以做到的。


最后,再次强调,在没有任何替代性行为能够满足自己的真正需求之前,请对自己拔头发这个行为温柔以待,不要再轻易批判、否定或者强迫改变它了,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始料未及的更加糟糕的后果。


感谢拔头发这个行为曾经帮助了童年的你,现在的你长大了,当你找到更好的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,它就会主动选择“退居二线”啦!

 

祝,安好!



老师介绍


周凤琴


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心理师、长期在高校兼职心理咨询、2008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至今,900+小时个案咨询经验,长期接受个案督导。


专注领域:情绪情感、人际交往;家庭关系(亲子、伴侣、婆媳);个人内在探索与自我成长;动力性成长小组。


流派:以精神分析取向为主,结合家庭治疗、认知行为、叙事焦点等多种流派和技术的整合心理咨询。


小弯钩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“坏习惯”

——咬嘴,

类似小婴儿刚吃完奶后那种吧。


小时候总被大人说,觉得这很丢脸,

哭着说要改掉这个毛病,

可是“坏习惯”还是跟了我很多年。


看完今天的文章,大概明白,

这个“坏习惯”

我之所以一直戒不掉,

是因为它为我带来了太多心理安慰。


每当它出现,我的焦虑就减少了,

格外好入睡。


不过现在我缓解焦虑的方法

有了新的衍生:

撕嘴皮


大家这些年来有没有什么

“坏习惯”一直跟随?

“坏习惯”为你带来了什么?

我在留言区等你呀~



关注「三点一弯钩

回复【听见】即可获取更多微课回顾


你可能还想听


婚后发现三观不符,

我要放弃这段婚姻吗?

图片声明: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点击小程序,给你更多专业帮助

实用干货还不点赞,分享给你需要帮助的朋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